2025年4月25日,中国足协宣布拟申办2026年世界杯附加赛,若国足晋级,这场“家门口”的赛事将成为冲击世界杯的最后跳板,也是中国足球十余年来最接近世界舞台的关键一战。
“现在每一分都是命”——这是国足主帅伊万科维奇在6月赛前发布会上的表态。当前国足在18强赛中排名小组第五,若能在最后两场(6月5日客场对印尼、6月10日主场对巴林)抢到至少4分,便能以小组第四晋级附加赛。而足协此次申办的附加赛,正是针对18强赛各小组第三、四名的“复活赛”。
据足协公告,附加赛将于2025年10月8日至14日以集中赛会制举办,共6支球队分为两组,小组头名直通世界杯,第二名则需与其他大洲球队争夺最后名额。中国若成功申办,国足将坐拥主场优势和免去长途跋涉的体能消耗——这对可能面临“一周三赛”的球员至关重要。
近期国足阵容“换血”成效显著:18岁前锋王钰栋在U23亚洲杯3场进4球,20岁中场胡荷韬成为成都蓉城核心,归化球员阿兰连续4轮中超破门。体能数据显示,新一代国足平均年龄从29.8岁降至26.3岁,冲刺跑动距离提升12%。
不过挑战依然严峻:印尼队归化球员多达9人,包括前荷甲前锋哈耶;巴林队则拥有亚洲杯淘汰日本的黑马基因。球迷戏称这两场是“小世界杯”:印尼主场上座预计超8万人,而大连主场球票已售罄。
优势:硬件已就位,经验值拉满
风险:申办与成绩的“死循环”
专家观点:
前国脚徐阳评价:“主场优势是把双刃剑。2013年合肥1-5输泰国就是例子,球迷期待越高,球员心态越容易崩。”而体育学者张路则认为:“申办本身已释放信号——中国足球正在学会用国际规则为自己争取机会。”
若成功举办,经济效应将辐射多个领域:
更深层的影响在于战略布局——这与《中国女子足球改革发展方案》中“申办2031年女足世界杯”的目标形成呼应,展现中国足球“两条腿走路”的野心。
申办附加赛是国足冲击世界杯的“战略性”,更是中国足球改革的试金石。无论结果如何,这种主动出击的姿态已打破过往“等靠要”的惯性。
建议:
正如足协公告中那句:“足球不是单选题,而是永不言弃的证明题。”这场申办,早已超越胜负,成为对中国足球韧性的最好检验。